证券代码:601609 证券简称:金田股份 公告编号:2024-114
债券代码:113046 债券简称:金田转债
债券代码:113068 债券简称:金铜转债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可转换公司债券债权清偿事项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债权清偿相关事宜: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 2024 年 6 月 12
日披露了《关于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通知债权人的公告》(公告编号:2024-
公司通知起 30 日内、未接到通知者自公告披露之日起 45 日内,均有权凭有效债
权文件及相关凭证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截至 2024 年 7 月 26
日,债权申报登记期满,已有部分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要求公司提前清偿,未收
到债权人提出担保的要求。目前登记事宜已完成,公司已根据清偿程序正式启动清
偿款项支付及相关债券注销工作,并严格履行清偿相关合规程序。
? 本次债权清偿的有关情况:
因可转债处于持续交易状态,预计本次对债权人清偿金额为本金 701,000 元,
清偿债券注销张数为 7,010 张“金田转债”。
一、本次债权清偿的决策程序与工作进展
的公告》
(公告编号:2024-068),公司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将导致注册资本减
少的相关事项已经第八届董事会第三十八次会议、第八届监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审议通过。公司债权人自接到公司通知起 30 日内、未接到通知者自公告披露之日
起 45 日内,均有权凭有效债权文件及相关凭证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
担保。截至 2024 年 7 月 26 日,债权申报登记期满,已有部分可转换公司债券持
有人要求公司提前清偿,未收到债权人提出担保的要求。
料逐笔逐项核对清查,初次确权已于 2024 年 7 月 30 日完成,二次确权已于 2024
年 8 月 13 日完成,公司已于 2024 年 9 月 26 日通过电子邮箱将《可转换公司债券
清偿协议》发送给相应的投资者,截至 2024 年 11 月 8 日已将收到的协议全部登
记完毕,并集中盖章返给投资者一份。
支付及相关债券注销工作。因可转债处于持续交易状态,预计本次对债权人清偿金
额为本金 701,000 元,债券清偿注销张数为 7,010 张“金田转债”。
注:为保证可转换公司债券注销及清偿顺利开展,债券持有人在注销程序启
动至注销完成期间,若涉及交易等行为导致持有数量小于申报清偿数量的,则相
应债券持有人所申报数量均无法清偿,对此公司将不承担责任。
二、本次债权清偿情况
(一)本次债权清偿的原因及依据
根据《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减少注册资本,需通知债权人,
公司债权人自接到公司通知起 30 日内、未接到通知者自公告披露之日起 45 日内,
均有权凭有效债权文件及相关凭证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公司
于 2024 年 6 月 12 日披露了《关于回购注销部分限制性股票通知债权人的公告》
(公告编号:2024-068),截至 2024 年 7 月 26 日,债权申报登记期满,已有部分
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要求公司提前清偿,未收到债权人提出担保的要求。
(二)本次债权清偿的数量和金额
根据已登记的债权清偿申报,本次预计清偿的“金田转债”张数为 7,010 张,
清偿本金 701,000 元,利息以“金田转债”第四年票面利率 1.50%计息,即每张债
券利息为 100×1.50%×t/365(t 为计息天数,即自 2024 年 3 月 22 日至注销完成
日的前一交易日)。
“金田转债”持有人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及其他相关税收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缴纳相关税费。
本次预计清偿的“金铜转债”张数为 0 张,清偿本金 0 元。
三、说明及承诺
公司董事会说明:本次清偿注销可转债事项涉及的决策程序、信息披露符合相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存在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形。
公司承诺:已核实并保证本次清偿注销可转债涉及的对象、持有数量、注销日
期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已充分告知相关债券持有人本次清偿事宜,且相关清
偿对象未就清偿注销事宜表示异议。如因本次清偿注销与有关转债持有人产生纠
纷,公司将自行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
特此公告。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11月15日,江苏省在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的文件显示,其拟于11月22日发行120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置换存量隐性债务,15年期、20年期、30年期再融资专项债券计划发行面值均为400亿元,品种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
于清教表示,尽管我国在电池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要看到电池新能源产业本轮的行业洗牌仍处于深水区股牛网配资,面临着供需结构性错配、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为此,要坚持市场向上、需求向上、产品向上、技术向上、创新向上、品牌向上、品质向上、客户向上、服务向上策略,实现向上突围。